武汉市江夏区庙山小学

教师园地教师文章

为有源头活水来

发布时间:2017-01-17 14:54 栏目:教师文章 发布单位:武汉市江夏区庙山小学 点击量:5955 【公开】

童校长要我也就上星期去外校听课学习来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,说实话,我并不善于表达,虽然是有收获,但却不知从何说起。如果让我来评那两节课,也许我可以坐在这里说上十来分钟。还可以结合我们今年学习的最新的理念——有关活力课堂的理念来谈:譬如两位老师的生本意识,重心下移;两位老师的课堂提问,有向开放;两位老师的教学环节,巧妙设计;两位老师的拓展意识,课堂容量;两位老师注重语言训练,回归学科本色等等。甚至我还可以说出我对这两节课的一点点小小的意见,虽然它是武汉市的名特优展示课,但毕竟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嘛。两节课,我在听课本上密密麻麻的记了五页纸,真想把老师说的每个字、学生的所有表现都记录下来,可惜我的照相机不给力,内存太小。坐在这里评大家没听过的课,自说自话,我觉得意义也不大。

不过我还是想说说这两节课让我最有感触的地方,就是两位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语文气质,实在叫人无比羡慕。教《空城计》一课的是汉阳区西大街小学的徐雪萍老师,她是市学科带头人。整节课上,她的语言,那种语气语调,就像古装电视剧里说书的人,说起话来底气十足、抑扬顿挫、字正腔圆。她就像一位表演者,就是文中的诸葛亮,很有教育机智,能抓住课堂上学生的表现,及时评价回应反馈,不着痕迹的教给学生语文课文阅读的学习方法。如“这样一对比,就突出了诸葛亮的镇定自若。”“抓住文中人物语言进行品读,让我们感受到诸葛亮的胆识。”“你多会学习啊,还会联系后文理解。”“不要小看文中这些正面描写的语句,它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诸葛亮的个性。”……这些方法的教学光靠老师课前的设计是不够的,一定是老师从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中得来的,这也体现老师教学科知识结构的意识。

教《伯牙绝弦》一课的是武汉小学的王凌老师,她是省特级教师。在课堂上,她为了让学生了解伯牙,说李白是诗仙,伯牙是琴仙,而我倒觉得整节课上,她就像一位仙风道骨的仙人,那么的气定神闲、胸有成竹。正如屈小青老师评课时说的那样:“王凌老师以文言教文言,让学生受到了熏陶,课堂上处处飘溢着古文味。”我想,在这节课上,学生的收获一定是非常非常多的吧:了解了这个故事,赏析了语言,品味了意境,提升了读写的能力,领略了特级教师的独特风格魅力,最重要的是,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“知音”。这节课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体现,不是浮于表面一语带过,而是真正的走人了学生的内心。

两位老师的这些语文气质,跟他们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是分不开的,跟他们平时的学习是分不开的。为了教学《伯牙绝弦》,王凌老师查阅了大量的古文资料,《吕氏春秋》《列子》《荀子》《警世通言》,所以她在教学时的切入点抓得那么精准:一个“江河”,一个“志”字,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文本的纵深。同时还潜移默化的向学生传递了一个理念,就是要多读书,要就一个知识点大量的阅读和拓展。整节课学生学得兴趣盎然,我相信一定有学生受到老师的影响,也会去看看这些书。

我不敢说我见贤思齐,因为我有自知之明,上次童校长请了涂红国专家来到我们学校也说过,教书是有一定的天分的,我是深有体会的,花的时间不比别人少,总是觉得还有好多好多的困惑。不过辛苦耕耘,多多少少总还是有点收获的,感觉到自己有一些成长,虽然块头不大,长得也不好看。但这些许的进步,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区教研室的语文沙龙的锤炼。

刚进沙龙时,我非常惶惑,不自信,参加活动不敢发言,怕说错,等别人说了自己又没说的了。后来慢慢的,我发现在教研室两位老师的影响下,成员们都开始争着发言讨论,而且大家都有着很开放的心态。常常一节研讨课后,二十来个成员议课两三节课,全部都在挑毛病,找问题。张老师和辛老师也鼓励大家这么做,认为这样对老师的提升更有指导性,更有价值。当然我也不好意思落后了,争取每次活动都不落下,每次都发言,每次活动写体会、思考,还开通自己的博客——虽然空间里面的内容很少,但开通了以后就得逼着自己写一写。不管文笔如何,就当自娱自乐,有时写上一点东西,还是有点成就感的。

这学期从9月份到现在,我们沙龙活动不少于10次,听评课6次(当然这样不正常的频繁是为了配合上次的“走进江夏”活动。)另外还有解读教材、案例分析、学习“活力课堂”资料。辛老师非常重视我们的理论学习:以前总是向我们推荐书,让我们讲自己的读书故事;常常转载一些教育相关的文章放在“相约星期五”的博客上让我们读;今年学习活力课堂,干脆自己打印资料发给我们学习。其情之殷殷,意之切切,让人都有些不好意思了。

我对新的课堂理念、教学理念的学习目前其实还停留在文字层面,甚至可以说还只是只字片语,更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。但是,起码我们有这样的意识,朝着这个方向努力。

童校长是个实干型的校长,他热切的盼望我们学校的老师迅速成长,亲自带我们去外校听课。又给了我们这个交流展示的平台,相信我们在不断的矛盾、不断的磨合中,慢慢成长。

(作者:熊娟)


上一篇 : 校园秋色| 下一篇 : 且行且看

评论

还能输入140

用户评论

Copyright© 2023 wuhaneduyun.cn All rights reserved    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132号   鄂ICP备13001992号-14
主办:武汉市教育局    技术运营支持:武汉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校园开放平台
学校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武汉市江夏区庙山开发区普安村鸦雀湾     联系邮箱:534807657@qq.com